沒人想睡的嬰兒床,該買嗎?
每次問朋友「嬰兒床到底要不要買?」回答都像在抽籤。
有人說「當然要啊,不然寶寶睡哪?」
也有人說「根本沒用,最後還是一起擠一張床。」
到底該買還是不買?說真的,沒有絕對的答案。
不過我在兩胎之間,體驗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睡眠安排,
這篇就來幫你一次整理「嬰兒床該不該買」的真實心得。
有吐槽、有後悔、有驚喜,總之希望能幫你少走一些睡眠冤枉路。
我們都知道,嬰兒的睡眠時間很長
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沒有提供關於4個月以下新生兒的建議睡眠時間,因為數據有限。而4到11個月大的嬰兒,每天應該睡12到16個小時。(How Much Sleep Do Babies and Kids Need?)新生兒通常一天要睡16到18個小時,但這些睡眠時間是分散在好幾次的小睡中的。因此,如何準備一個安全又舒適的睡覺環境,大概是每個新手家長的第一個會想到的問題。
在討論安全的睡眠環境之前,需要先了解嬰兒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ot death, crib death,簡稱SIDS)是甚麼,以及如何預防。
下面附上較為有趣的影片說明
三個字SunGuts的影片:嬰兒床為何害死嬰兒!?【三聊一下】
💡 Bare Is Best! 安全的最佳法就是淨空。
嬰兒睡覺最大的危險是窒息。
因為他不會翻身,但是手腳會揮動。
任何東西遮掩到他的口鼻,都有可能導致他窒息。
大人認為舒服的睡眠方式,對嬰兒而言反而是危險的。因此,選擇嬰兒床時,除了產品本身需要有安全認證之外,使用者也必須有安全意識,否則仍然可能造成憾事。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篇文章 Helping Babies Sleep Safely 說明了
幫助嬰兒安全入睡的方法:
- 讓寶寶仰睡
- 床面需堅固、平坦(不要有傾斜角度或斜坡)
- 把嬰兒的睡眠區域(例如嬰兒床或搖籃)放在照顧者睡覺的房間裡,直到嬰兒至少6個月大為止
- 寶寶的睡覺區不放置毛毯、枕頭、防撞墊和毛絨玩具等柔軟的床上用品
- 床單、被子和毯子會增加寶寶窒息或過熱的風險,建議使用wearable blanket (防踢被)
那麼,到底該不該買嬰兒床呢?
如果問ChatGPT,他會這麼回答:
考慮是否買嬰兒床,主要看以下幾點:
- 空間大小:空間寬敞可以考慮嬰兒床,若空間有限或喜歡同睡,則不必強求。
- 預算:嬰兒床價格差異大,選擇時要考慮預算。
- 使用時間:想讓寶寶長期用,可選可調式嬰兒床。
- 安全性:嬰兒床通常比其他睡具更安全,能防止寶寶翻落。
- 生活習慣:若習慣同床,嬰兒床就可能不需要。
總的來說,嬰兒床不是必需品,主要取決於空間、預算和生活方式。
我認為,為寶寶規劃一個專屬的睡眠空間很重要,因為新生兒的需求跟大人不同。
但要記得,媽媽也是這個空間的一部分。
若媽媽是主要照顧者,對寶寶而言,媽媽是必須的。
所以,母嬰同床其實是指媽媽睡在寶寶的床上,我們需要一張能放下成人的嬰兒床。
以下分享我自己的經歷
我覺得對親餵的媽媽而言,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母嬰同床

懷孕六個月時,婆婆沒跟我們商量,就寄來了一張約120cm長、90公分寬的實木嬰兒床。雖然我選擇將嬰兒床放在大床旁,避免母嬰同床,但實際照顧寶寶時卻遇到了困難。每次哄睡寶寶,放回嬰兒床就馬上哭,幾乎無法順利入睡。有時我坐在餵奶椅上餵奶到睡著,超害怕手滑寶寶就掉下去了。最後,我還是將他抱到床上睡。每天活在寶寶不願意睡在嬰兒床上的焦慮中。
直到看到黃瑽寧醫師的《母嬰同床,有何不可?》一文,才逐漸理解母嬰同床與猝死症的關係。
這裡直接貼上黃醫師的結論:
在這麼多的爭議中,讓我來整理一下自己的看法,給各位父母參考。根據這些文獻報告,我認為母嬰同床,若符合下列五種情形,應該是安全的:
- 親餵母乳的媽媽。
- 沒有趴睡的寶寶。
- 家裡沒有人抽菸。
- 媽媽沒吃藥或喝酒。
- 床鋪乾乾淨淨,沒有過軟的床墊、厚重的棉被、玩具或不需要的嬰兒枕頭。
符合上述情形的家庭,為了方便哺乳,讓寶寶每天跟媽媽一起睡覺,是安全無虞的。 必須注意的是,在這個議題中,「父嬰同床」並不被納入討論。 有些研究發現,父親跟寶寶一起睡的時候,互動其實非常稀少,所以也許真的會因此失去警覺,不小心悶到嬰兒而不自知。
看完後我才鬆了一口氣,坦然的選擇母嬰同床的方式。
寶寶睡在大人的床上的另一個困境:寶寶可能會掉下去
大約三個月大時,女兒從雙人床滾下來撞到頭,我和先生馬上決定直接把床墊放在地板上,床墊外再鋪上塌塌米。這樣我就不再擔心寶寶掉下床了。女兒學會爬後,整個臥室就變成了她的遊樂場。後來才知道,其實很多爸媽也都是選擇打地鋪。
生第二胎時,我還考慮過gunite的落地式沙發嬰兒陪睡床,覺得它太符合我的需求了,既能放床旁,也能當遊戲墊,完美解決了我的焦慮。但搬家後,主臥空間縮小,床又恢復了原本的高度,我想:算了,再試試原本的嬰兒床吧!結果第二胎生了一個天使寶寶,喝完奶倒頭就睡,隨便扔都不會醒。於是我就把嬰兒床一側拆掉,並排拼在床旁邊,這樣半夜餵奶時也可以輕鬆處理。
對全親餵的媽媽來說,兩種方式可以考慮:
- 打地鋪:對寶寶舒適,但對大人來說起來比較辛苦,且需注意床墊的潮濕問題。
- 床邊床:兩張床要固定好,不然寶寶可能會變成床縫探險家。
如何哄寶寶入睡?
如何訓練寶寶睡過覺,如何訓練寶寶獨自睡小床這些點,我真的很難提供任何建議。
因為我從來沒有辦法成功的觀察出,我做了甚麼,所以寶寶就睡過夜了。
因此我推薦一篇我覺得很不錯的文章給大家參考:哄睡寶寶5大絕招,不搖不抱自然入睡!
坊間有不少訓練寶寶自行入睡的做法,薛惠珍護理長提醒家長,千萬不可完全複製他人的方式,應該參考孩子的天生氣質、親子關係以及家庭習慣加以調整。
🌱 家長最大的責任就是觀察。
薛惠珍護理長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寶寶的生理作息1到2週,了解寶寶的睡眠模式後,再來決定適合的睡覺時間。在寶寶想睡覺的時間點,培養他們自己入睡的習慣,成功機率比較高。
我唯一能說的,就是
想要提高睡眠品質,可以著手建立安全感
大部分幫助寶寶入睡的方法,其實都是從增加安全感的角度來看。
像是包巾,不僅能讓寶寶感到更有安全感,還能避免驚嚇反射的發生。
白噪音也有不少人推崇,因為它和子宮內的聲音相似,可以讓寶寶感到熟悉與安定。
而奶嘴,則滿足了寶寶的吸吮需求,也能幫助安撫情緒。
無論是哪一種方法,最核心的目的是幫助寶寶建立安全感,讓他們能夠安穩入睡。
安全感建立在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上
當嬰兒飢餓、疲倦、不適或焦慮時,他們會像小吸盤一樣牢牢抓住主要照顧者,尋求安慰和支持。這樣的互動有助於建立嬰兒對照顧者的信任,並塑造安全的依附關係。畢竟,寶寶可不是隨便的顧客,對回應他們需求的人可真是依賴無比!
建立親子依附關係確實需要些耐心和時間,有時也會讓照顧者感到像被“吸乾”一樣。但是,了解這過程的重要性,並在需要時尋求幫助,能幫助媽媽減少壓力,順利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這樣大家都能開心成長。
因此我覺得建立
睡前儀式的重點:注視、聆聽、觸摸
讓寶寶能好好看著我們,能好好聽聽我們的聲音,能摸摸我們,抱抱我們。
雖然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作許許多多照顧寶寶的事情,但說不定寶寶看著我們的時間比我們看著他的時間還多。
寶寶用他的全心全魂全心思並全力量愛著我們,這份貪婪的愛有時候讓人無力承擔。
我相信,固定一個時間,好好跟寶寶面對面,欣賞他一下,稱讚他一下,會讓我們更寶貝他。
祝福天下的寶寶都能安心,爸媽能放心,睡飽才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