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餵還是瓶餵?餵奶路上的選擇與撞牆日記

「餵奶選擇」不是單選題

從月子中心到回家,我學會了餵奶,卻還是崩潰了。

老實說,懷孕的時候我從沒仔細想過親餵和瓶餵的差別。
我想的就是——反正沒有嬰兒也沒辦法練習,進月子中心再說。
我花那麼多錢住進去,就是要讓人家幫我的嘛!

這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傻大姊個性,讓我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憑著勇氣生下了第一個孩子。月子中心確實教得很仔細,不但有問必答,而且答案超多元。

一張白紙的我,學會了怎麼親餵,包括橄欖球式、躺餵;也學會了定時定量的餵奶邏輯,計算時間、記錄奶量;還有擠奶技巧:手擠、電動擠乳,甚至連母乳的冷藏冷凍保存方式都記滿一整張便條紙。

餵奶技能學了,為什麼還是崩潰?

我以為我學會了,或許我真的也都學會了那些技能和知識。
但回到家後,我還是崩潰了。

當我女兒吸了一個小時還是哭著討奶,我開始質疑是不是我學得不夠?
當我擔心奶量不夠,親餵完又補配方,結果她整瓶喝光卻又整瓶吐出來,我甚至懷疑是不是我哪裡學錯了?

那時候的我好像卡在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卷裡,不管怎麼選、怎麼做,好像都錯了。

需要研究該親餵還是瓶餵嗎?需要。只是研究的方向,不是探討哪個比較好,而是哪個比較適合自己。

餵奶第一課:接納,不是標準解

後來我才明白,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正確答案,除了我自己。
我的責任,不只是學習技能,而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也觀察孩子、接納孩子。

所以,還需要研究親餵還是瓶餵嗎?需要。
只是研究的方向,不是「哪個比較好」,而是「哪個比較適合我們」。

這篇文章,我想整理幾個我認為在選擇親餵或瓶餵前值得先知道的餵奶觀念,也會分享幾位媽媽的撞牆時刻與選擇轉換的心情。
希望你在餵奶這條路上,也能比較不那麼孤單。

💗 L 媽媽的餵奶日記:混餵,是為了我們都能好好生活

我是個急性子又愛計畫的人,還沒生之前就默默發下豪語:寶寶要有規律作息,我才能活得下去
因為我相信,有規律的生活能建立寶寶對我們的信任感,而我也才能抓得準每段空檔該做什麼、不會整天兵荒馬亂。

但要建立規律的第一步是什麼?就是——每餐都要吃飽
這樣才能避免那種「還沒吃飽就睡著,還沒睡飽又餓醒」的惡性循環,不然寶寶一整天都在哭,媽媽也快跟著崩潰。

所以從滿月開始,我就走上「混餵」這條路:
先親餵 → 擠奶 → 用瓶餵補足量 → 不夠就加配方奶。
這樣一來,我可以知道他到底吃了多少,也能大致抓出他的作息節奏:餵奶、玩半小時、睡兩小時,大概三小時一輪。

有人可能會問:

「既然瓶餵就能解決吃飽問題,那幹嘛還親餵?」

因為我相信親餵能幫助寶寶建立吸吮能力,也能刺激奶量。
而且只要一想到母奶的那些「超能力」——根據寶寶的狀況自動調整成分、特別好消化、還有無可取代的抗體……
我就會告訴自己:好啦,再忍一下,就算破皮、被咬,還是可以撐得下去。

走過這一段,我想對每個新手媽媽說的話是:
不管甚麼方式,能讓家庭和諧才是最重要的。

🎥 推薦影片:產後第一天就成功母乳餵養(上)|Sunny Huang – IBCLC

這部影片非常推薦給新手爸爸們,因為你們的理解與支持,會成為媽媽堅持下去的關鍵。

爸爸,你的知識就是力量。

👉 點我看影片(本影片已改為付會會員專區)


🌟 三個關鍵觀念,幫助你成功母乳餵養

1. 泌乳的關鍵是大腦,而不是食物

當寶寶吸吮、媽媽聽到寶寶哭泣時,大腦會釋放催產素與泌乳素,進而分泌乳汁。
泌乳其實是大腦的「反射動作」,不是靠吃什麼、按哪裡。

2. 乳房大小 ≠ 奶量

早在懷孕中期(16-22 週),乳房就開始製造初乳了。
奶量多寡與乳房大小無關,乳頭是否能凸起、晃動才是關鍵,這會刺激寶寶的吸吮反射。

3. 寶寶的胃很小,但成長很快

剛出生的寶寶需要學習正確含乳,媽媽的奶量也會逐漸增加。
寶寶哭,不一定是沒吃飽,可能只是你不懂他在說什麼。


👶 寶寶哭,不等於媽媽奶不夠!

這是很多家庭的共同迷思:

「怎麼又哭?是不是奶不夠?」

Sunny老師在影片21:22處開始解釋這個觀念,非常值得所有爸爸一看。

寶寶的哭聲可能代表各種需求,並不等於「媽媽奶不夠」——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不懂寶寶在說什麼,卻急著下結論。


💬 給新手爸爸的一句話:

你說的話,會影響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她的催產素分泌。

如果你真的想幫上忙,請站出來對其他親友說:

  • 「不是的,你的觀念錯了。」
  • 「你這樣說只會讓我們更焦慮。」
  • 「我們有諮詢專業意見,請尊重。」

真正的支持,不只是說「餵配方奶也沒關係」。
因為媽媽早就知道配方奶可以餵,但她之所以猶豫,是希望這段餵母乳的過程,有被理解、被陪伴、被尊重。


💗 C媽媽的故事:從親餵轉瓶餵,我才發現孩子早就在表達了

第一胎的時候,我是全職媽媽,選擇親餵母乳,方便、省錢,也挺順利的。兒子也很配合,滿月後就能睡過夜,讓我信心大增。

但當他七個月大後,我開始常常帶他出門。每次在陌生環境餵奶,他就喝得很不專心,喝不飽就更頻繁討奶。我開始覺得這樣太耗時間,又怕他營養不足,最後決定改成瓶餵,想說這樣可以掌握每餐的量,也比較安心。

沒想到這個轉變對他來說是一場硬仗。

我們從家裡開始練習瓶餵,結果他一看到奶瓶就大哭,喝完還會吐。我們只好請爸爸出馬,用比較強硬的方式「訓練」他。當時我心裡是這樣想的:家長要堅定,孩子自然會適應。後來他的確慢慢接受了瓶餵,但也從那時開始,他睡覺變得非得吸大拇指不可。

那時我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問題。直到他越來越大、我越了解他,才發現他是一個非常謹慎的孩子。陌生的環境他不會馬上投入,需要多一點時間觀察、摸索,才會慢慢嘗試。那時候他的哭與抗拒,或許就是在告訴我:「我還沒準備好」。

現在回想起來,從親餵轉瓶餵本身沒有錯,但問題出在我們太急了。孩子在表達無法承受時,我們應該放慢一點腳步,而不是急著改變他、改變節奏

當時我只在想:「是不是他不喜歡牛奶的味道?」

鄰居甚至建議我混合母乳和配方奶讓他適應。可惜我沒有往更深的方向去想——他其實是感到不安全、不被理解。

到了第二胎,我的心態放鬆許多。餵奶也沒那麼緊張,「吃不飽再補就好啊。」

以前的我喜歡活在時間表裡,凡事追求效率,但現在我明白了:

孩子不是機器,他需要被理解,也需要被等一等。


🎥 推薦影片: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寶寶系列EP1】最適合哺餵寶寶的方式其實是…

本集探討的內容是:餵奶的時候,應該按照寶寶的需求時間餵奶,還是按表操課,每三到四小時一次呢?

黃瑽寧醫師的影片可以非常快速的窺見台灣新手父母的需求。

寶寶系列的第一集就直接討論「寶寶主導式餵奶 vs 按表操課餵奶」的優缺點,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提問,因為它試著站在寶寶的立場發言。

當我們在討論要親餵還是瓶餵的時候,應該要同時衡量寶寶跟媽媽雙方的需求及耐受度。親餵的媽媽常常會有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壯感,破皮塞奶還是拚死的餵,永遠懷抱著寶寶沒吃飽的焦慮。而瓶餵的媽媽則是拚了命的擠奶,記錄儲存,洗擠奶器,消毒烘乾,餵奶,洗奶瓶,消毒烘乾,咦,怎麼又要擠奶了?(試過一次就知道,根本沒有睡覺時間),不然就得承受「我餵配方奶我就爛」的愧疚感。

媽媽要怎麼從這種情況中解套,就是要更了解寶寶的狀況。當你知道,寶寶真正需要的是甚麼?若我做不到,能有甚麼替代方案?一來更容易找到解決的方法,二來心情上也比較能釋懷。因為你能夠有把握地說:寶寶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我的錯。


寶寶這樣的情況,不是我的錯。

📚 延伸閱讀推薦:親餵不是「免費」的,它有成本,也有重量

如果你現在正在餵母乳,或曾經掙扎過「到底該不該餵母奶?」我非常推薦這篇文章:《身為親餵三個孩子的公衛學者,我有話想說》(共上下兩篇)。

作者張宇文本身是公共衛生學者,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她親餵,但她也很誠實地說——這條路並不輕鬆。文章中打破了許多關於哺乳的迷思,例如:

  • 母乳的好處被過度誇大,忽略了配方奶其實也是健康的選擇。
  • 餵母奶常被說得太輕鬆,卻很少人提它對媽媽身心的影響。
  • 「母乳不用花錢」?不,其實花的是媽媽的時間與自由。

她選擇親餵的原因,是因為自己身體恢復得快、奶量充足,還有時間彈性與先生的強力支持。

看完這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尤其文中提到『對我來說,餵奶是從懷孕、生產到小孩一歲前,最辛苦的一件事情。在決定要不要生第二、第三胎的時候,我考量的不是懷孕跟生產的辛苦,而是得再經歷餵奶的艱難。』真的完完全全說到心坎裏。懷孕很辛苦沒錯,前期吃完吐,後期胃食道逆流吃不下。經過分娩的痛之後我人生耐痛值飆升,但真的都比不上餵奶造成的身心痛苦以及生活方式劇烈改變導致的強烈不適應。乳頭破皮,而女兒卻始終不接受安撫,瘋狂尋乳,腦中千轉百轉還是想不到任何解套的辦法,就只能忍痛繼續餵下去。

更不用說離開小孩單獨出門這件事,是多麼奢侈。還記得帶第一胎的時候,我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就是推著推車去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一杯牛奶多多,坐在餐桌前看著人來人往,確認我還活在人世間。

此外作者也提到『餵奶的時間奪走了我的工時,說餵母乳免錢的人,要不就是沒有餵奶的經驗,要不就是不考慮媽媽花費時間及精力的價值。』

我很想讓她知道她這句話有多麼安慰到我,有種我的辛苦終於被看到了的被肯定感。

🌱親餵是一場值得嘗試的投資,但不是唯一選項

育兒的路雖然不輕鬆,卻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值得我們停下腳步,好好欣賞。

🍼提供母乳,其實是一件很專業的事

很多人說起親餵的辛苦,包括乳頭會痛、姿勢不對、寶寶含不好,這些都在在說明——「提供母乳」這件事,本身就非常專業

再加上媽媽產後身體未必恢復得快、又要應對日夜顛倒的生活與疲累,餵奶這件事更是雪上加霜。

但如果條件允許、親餵成功,的確能帶來一些好處:
像是減少洗奶瓶、半夜不必起來泡奶的麻煩,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媽媽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所以我會說,「學習親餵」是值得投資的方向


⚠️但投資都有風險,親餵也不例外

不是每位媽媽都能順利親餵,就算投入很多努力,也可能因為各種變因卡關。
這時候,能否「無壓力地切換方案」就變得很關鍵

能夠毫無障礙地轉向瓶餵或配方奶,不代表失敗,而是另一種成熟的育兒選擇。


💬轉換方案,需要被理解與支持

這樣的心理素質,真的很需要來自家人、尤其是伴侶的支持與肯定。

👨‍👩‍👧‍👦 特別是爸爸,真的不要只說:「你說一聲,我能幫的一定幫。」
這句話聽起來貼心,實際上比較像在當「員工」。

你不是支援系統,而是這個家的合夥人。
這個家的幸福感,會取決於你是否願意主動參與、一起承擔。

育兒這件事本身存在的意義,就很美。比起想著如何掌控它,需要先欣賞它。

💫 用心走過,也許不完美,卻依然美麗

生產與育兒,是一場充滿未知與風險的旅程,需要我們全心全意地投入與陪伴。
但它終究,也只是人生中一段美麗的風景——
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完美,它才顯得珍貴;
而是這段旅程本身,就已經足夠動人,就像日月星辰,本身就值得讚嘆。

我們所能掌控與改變的,其實非常有限。
與其執著於掌握一切,不如學會欣賞這份無法預測的美好。

願每個寶寶都被溫柔對待,願每位父母都能在愛與被愛、付出與擁抱之間,找到彼此的節奏——
慢慢明白,這份愛,從來就不需要很完美,它只需要很真實。


📌 延伸閱讀|打造屬於你們的育兒小宇宙

🧷 換尿布換到懷疑人生?
👉 護理區|尿布台不是必需品?那你需要的是什麼?
從懷疑尿布台必要性,到找到真正的好用配置,我的親身經驗分享。

🏠 「嬰兒房」其實不是房,是一個能安心照顧寶寶的角落
👉 新生兒嬰兒房規劃指南:五大區域打造實用育兒空間
新手爸媽也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育兒基地。

🛁 洗屁屁也能很優雅(?)
👉 真的有人一開始就會洗屁屁嗎?新手爸媽的清潔日常與工具推薦
工具怎麼選?流程怎麼做?這篇幫你一次整理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